Wednesday, November 26, 2008

孝,從書面上的解釋就包括了:對父母的奉養並順從;居喪的事;喪服;姓。
但是,從我們小時候就在學校裏被指導灌輸的“孝”,其實並不只是一個名詞那麽簡單。
在我看來,孝是一种行爲的表現,是一种生活的態度,是一种發自内心的“使命”。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因此,我們可以從很簡單的一句話中,看得出孝在華人社會裏的重要性。
孝不只局限於孝順父母而已,但孝順父母是表現“孝”的開始。
資料顯示,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中華文化傳統所提倡的行爲。
孝順的行爲是不應該違背父母、長輩及先人的心意。
孝順也是一种穩定倫常關係的表現。

爲了推廣及提倡“孝”的文化思想,元代的郭居敬就編輯了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
成了《二十四孝》。後來,印本流傳開來後,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
至今,《二十四孝圖》還是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

出現在《二十四孝圖》裏的人物包括了:
虞舜(上古)、劉恆(即漢文帝,西漢)、曾參(春秋)、閔損(春秋)、
仲由(春秋)、董永(東漢)、郯子(春秋)、江革(春秋)、
陸績(三國)、唐夫人(唐朝)、吳猛(晉朝)、王祥(晉朝)、
郭巨(晉朝)、楊香(晉朝)、朱壽昌(宋朝)、庚黔婁(南齊)、
老萊子(春秋)、蔡順(漢朝)、黃香(東漢)、姜詩(東漢)、
王裒(西晉)、丁蘭(東漢)、孟宗(三國)、黃庭堅(北宋)

而《二十四孝圖》裏的故事就包括了: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
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
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
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
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
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畢竟,孝順父母是我們身為子女的責任。
儘管有沒有《二十四孝圖》,我們一樣是必須履行我們身為子女的責任,
盡量順從父母及長輩的教導和意願。
或許有了《二十四孝圖》,更可以讓我們相互提醒對方,時時刻刻都應該記得“孝”。

我認爲,好的文化就應該繼續推廣,讓它流傳下去!


轉貼:《二十四孝》裏的故事.

轉貼:網上圖像

0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
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
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
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
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
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 致思》)

轉貼:網上圖像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
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
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
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
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
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
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
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
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
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
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
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
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轉貼:網上圖像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
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
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
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
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
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
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
“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
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
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
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
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
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轉貼:網上圖像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
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
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
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
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
“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 蔡顺回答说:
“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
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
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
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
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
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
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
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
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
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
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轉貼:網上圖像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
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
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
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
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
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
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
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
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轉貼:網上圖像

21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
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
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
“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
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
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
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
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
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
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
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Thursday, November 20, 2008

秀才遇著我,有理慢慢說。

秀才遇著兵,有理說不清。相信很多人都聼過這句話吧!
平時我們就用慣了"秀才"這個詞,但有沒有人真正知道"秀才"一詞的出處?
如果你回答"知道"的話,那或許你應該原諒我的無知,因爲我也是"只用不需懂"的人。
經過我在網上搜查之後,現在才略懂一二。
原來秀才是古時候科舉其中一個學位的俗稱。
那又何謂科舉呢?

古時的考試制度,科舉,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童試"又分爲"縣試"、"府試"和"院試"。
"縣試"是每年二月在各縣裏舉行。通過縣試後就進行四月舉行的"府試"。
通過了縣試和府試者稱爲"童生",並有資格參加各省"院試"。

"院試"每三年舉行兩次,又依年份不同分為"嵗試"及"科試"。
通過院試的童生們稱爲"生員",俗稱"秀才"。院試第一名者稱爲"案首"。
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是"稟生",其次是"增生",三是"附生"。

轉貼:網上圖像

通過了童試的生員們就有資格參加每三年一次的"鄉試"。
考上鄉試的稱"擧人"。第一名稱"解元"。中了舉人就有了做官的資格。

舉人們可以參加每年三月的"會試"。
考上會試者稱爲"貢士"。首名貢士稱"會元"。

貢士們可以參加同年四月的"殿試"。考上殿試者分爲三甲。
一甲有三人,依一、二、三名次為"狀元"、"榜眼"和"探花"。
二甲將賜"進士出身"。三甲則賜"同進士出身"。

能兼"解元"、"會元"和"狀元"于一身者稱"三元及第"。
自古以來,僅有十三人能夠三元及第。

噢,原来如此!終于搞懂了啥是"秀才"咯!

李尋歡,外號"小李飛刀"。
江湖傳説"小李飛刀,例不虛發"。
李尋歡,又稱"李探花"。
"一門七進士、父子三探花"。

看來李尋歡是難得一見文武雙全的風雲人物囉!
你有興趣向李探花學習學習嗎?

Saturday, November 15, 2008

江夏

記得小時候,常常會在很多鄉區的住家正門口上面看見有個寫上兩個字牌匾。
當中最常見的就有《寳樹》、《西河》、《穎川》、《太原》、《南陽》等兩個字。
好奇的我就問了問媽媽,那兩個字是什麽意思?
那媽媽就簡單地解釋說,《寳樹》就是代表那家人姓"謝"。我們家姓"黃",就應該寫上《江夏》。
我當時就想,哇!就那麽神奇呀?用兩個字就能那麽婉轉地告訴陌生人我們家是姓"黃"了。
我又想,那麽一來就可以讓初造訪的客人很快地找到目的地,二來也可以避免讓上門的人用錯稱呼了。

依賴科技發達的今天,在網上搜了搜,才發現這"神奇"的兩個字叫"郡望",或"堂號"。
但,"郡望"與"堂號"之間又有這一點點的不同之処。

"郡望",可作"郡"與"望"分開來解釋。
"郡",是古代中國的一种行政建置、行政區劃。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時,將中國分為三十六郡;西漢繼承秦制,又將全國分為一百零三郡。
"望",或"族望",是代表古代有聲望的姓氏大族,為人所仰望的姓氏。
因此,郡望可解釋成"郡中的望族",也可解釋成是一個家族的發源地。

而郡望有兩個功能:
一是社會功能,即通過郡望來標明出身,為通婚姻、入仕途提供參考。
另一是宗族的功能,即尋祖問根、聯宗認親供參考。

轉貼: 網上圖像

另一方面,堂號和郡望一樣,是華人尋根問祖時不可或缺的概念之一。

堂號是祠堂的名稱、稱號。
古時,祠堂,或稱"家廟",是中國人供奉祖先的公共場所。
因此,每個家族都會有個本家族的祠堂,並取一個名號,以讓子孫們知道本族的來源,記得祖先的功德。
堂號也因跟隨時間的腳步,在各族人不斷地增加和分佈各地時,出現了縂祠、支祠和分祠不同堂號。
在《百家姓》裏就有記載,每個姓氏、每個宗族、每個家族都有各自的堂號。

縂的來説,如果郡望是高一級的宗族標誌,那堂號就是比郡望低一級的族宗標誌。

我家的郡望/堂號是《江夏》,那你家的呢?

Tuesday, November 11, 2008

我不是某某人,我的名字叫

當我們面對陌生人時,大家在相互介紹的時候,就會很自然地先報上各自的姓名,然後再繼續聊。又或者我們在較熟絡的朋友群當中,就習慣直呼名字或乳名了。又或者我們在遇見年紀較小的小朋友時,也會很習慣性地問他:"乖乖,你叫什麽名字呀?"

如此證明了,一個人的"名字"是佔了人際關係裏的絕大部份。

但是,大家又在曾幾何時想過"名字"的由來呢?
有沒有想過爲什麽華人是用"姓"加"名字"這樣的組合呢?

其實,名字其實應該由"姓、氏、名、字、號"所組成。
其歷史考究:

姓,是代表一种族號。
姓在初時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種族稱號。
既是族號,它就只用於代表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而不適用于各別人或家庭的代號。
姓也用于"別婚姻"、"明世係"、"別種族"。
人們現在還保存的《百家姓》就記載了常見的姓。

轉貼: 網上圖像

氏,是姓的分支。
由於人口的成長,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
為了互相區別,這些部落就為各自部落單獨起了個共用的代號,那便是氏了。

名,是對一個人的稱呼。
名是續"姓"、"氏"之後,在個別族裏對每個人各別的代號。
一般,除了正式的名以外,還有小名、乳名、筆名、化名等等。

字,是從"名"派生出來的第二种稱呼。
字只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一般為兩個字,其意和"名"的字意有關。
例:唐寅,字伯虎。"伯"代表是家中的老大,"虎"與十二地支"寅"相對應。

號,是續"名"和"字"之後的第三种稱呼。
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
"名"、"字"是由長輩代取,而"號"則初為自取,稱自號。
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為尊號、雅號等。

當然,以上全都僅供參考而已。
現代很少人會加上"字"和"號",於是就出現了現在通用的"姓"與"名"的組合。

看懂了以後,你有想過要用"姓、氏、名、字、號"的組合嗎?

Sunday, November 9, 2008

民以食為天

吃的文化,在中華文化裏佔了一席蠻重要的部分。從較前的 "嗨! 朋友, 吃飽了嗎?",到近來的 "三點三, 下午茶。" 或 "哎! 好久不見。走, 一起喝茶去。";背後都有這異曲同工的意義 -- 民以食為天。可以看得出,無論是前些日子人們口中的"吃飽了嗎?",到現今年輕人常挂著口邊的"得閑飲茶。(粵)",都是離開不了"吃"。我想人們為了各自的生活而沒日沒夜的忙碌之後, 在相聚的時, 都想暫時把身上的生活負擔放下, 安心地享用一餐"努力的成果"以"報答"自己。

在華人社會中,也不乏大擺宴席的習慣。無論是結婚、大壽等的喜宴,或者是葬禮、出殯的儀式過後,都是有著聚餐的習慣。中華文化中的"吃"這一環,甚至可以誇張到讓不懂的人揶揄,道: "天上能飛的(除了飛機),陸上能動的(除了汽車),及水裏能游的(除了輪船),都能把它放進口裏!"

無論如何,現今科技發達的時代,人們應該注意飲食的健康,別因“民以食為天”而"病從口入"噢!


付:轉貼網上論壇所得的《中國菜三十五種基本烹調方法》

炒----鍋裹放油燒熱,把食物及調味料倒入用大火快速翻拌成熟謂之炒。
分清炒、燴炒、爆炒等。

燒----煎炒之後加水或高湯以小火燒,味透質爛之方法謂之燒。
有紅燒、白燒、乾燒等。

蒸----食物放入蒸鍋內火大水滾,利用水蒸汽的熱力使其成
熟的方法謂之蒸。可分清蒸、粉蒸、釀蒸等。

炸----將食物放入多量滾油內,利用油熱使食物在短時間內成熟,
呈金黃色謂之炸。

爆----食物利用大火熱油或熱醬、熱湯,快速做成的菜謂之爆。
可分油爆、醬爆(係用醬汁爆,唔係少林足球個醬爆呀^_^”)、湯爆等。

煎----將食物以少許熱油在鍋中煎熟之方法謂之煎。
可分生煎、乾煎等。

烤----食物調好味放在烤網上或烤箱內,加熱使之熟透謂之烤。
可分乾烤、生烤、炭烤等。

醃----食物洗淨瀝乾放入容器內,以鹽或醬油把食物醃漬入
味之方法謂之醃。可分鹽醃、醬醃等。

滷----生或熟的食物放入燒滾的滷汁中,將食物烹煮成特殊香味者謂之滷。

燻----食物調好味放在火上燻成醬黃色謂之燻。
可分生燻、熟燻等。

凍----食物煮爛調味加洋菜或果膠粉煮成羹,待其凝結即為凍。

拌----將生吃的素食或已煮熟的葷食調味拌勻,待入味即可供食謂之拌。
可分涼拌、熱拌等。

燴----數種食物分別燙熟再回鍋一同混炒、混燒或混煮謂之燴。

汆----食物由鍋邊傾入燒滾的湯裹,待再次大滾時加蔥花
薑末連湯帶食物倒入湯碗內謂之汆。

溜----以太白粉勾芡或澆上熱油,使菜上桌時看起來滑嫩可口謂之溜。
可分油溜、醋溜、芡糊溜等。

燙----食物放入滾水或滾油中至半熟撈出瀝乾再回鍋作
其他烹調法謂之燙。

燉----食物加滿水放入鍋或內加蔥薑酒調味,以小火慢燉至菜熟爛謂之燉。

煮----食物放入加適當冷水或滾水的鍋裹煮熟或爛謂之煮。

燜----食物先炒或燒或煮加入少量高湯,以小火燜至湯汁收乾使菜餙熟透。

焗----將肉類食物調味後以錫紙包好,埋入炒熱的鹽堆內或用紗布包好,埋入
炒熱的蔥段內,以小火慢燒而成。

涮----食物切薄片放在鍋中滾湯中來回燙熟,沾著綜合調味醬吃謂之涮。

泡----蔬果放入裝有鹽、高梁酒、冷開水、冰糖、香料之容器內
泡些時候取食謂之泡。有鹽水泡及糖醋泡兩種。

醉----葷菜用好酒浸泡些時,再加以蒸熟或生食謂之醉。如醉雞、醉蝦等。

滾----食物放入滾水或滾湯內,使之短時間煮熟稱為滾。

烘----食物調好味放在平底鍋或烤網上,下以小火將食物慢慢烘乾為之烘。

煨----食物放入鍋內以小火慢燒,燒成熟爛或成濃湯汁謂之煨。

(火邊)食物放入鍋內,不停以鍋鏟翻炒以小火將食物水份煮乾加以調味謂之(火邊)

風----食物以鹽、酒、香料醃製陰乾,利用風力把食物的
水份完全風乾以便久存,此法謂之風。

酥----食物以熱油炸熟取出於冷卻後以小火再炸一次,
使其酥脆或加香醋慢慢煨酥,此法謂之酥。

糟----乾的魚類或鮮肉以酒糟浸泡入味使之持久不壞,吃時加佐料蒸熟,
此種烹飪法謂之糟。

甜----食物加入適量糖份浸泡或煮成湯、烘成餅,此方法謂之甜。

扣----主菜處理好依序裝入碗內不使其散亂,上放佐料及調味品,入蒸籠蒸熟
吃時倒扣在盤上,此種方法謂之扣。

拼----葷、素菜分別烹製好切片或塊,分別排在一大盤內,此方法謂之拼。
亦稱冷盤或拼盤。

羮----又稱糊或濃湯,為材料煮高湯最後勾芡而成之煮湯方法謂之羮。

醬----食物以醬油或豆瓣醬浸泡入味再加熱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