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18, 2009

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其实是封建社会里的礼教,用于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根据网上资料,“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
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
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转载:网上图像

那“三从四德”是指哪“三从”和哪“四德”呢?

三从是指:从父、从夫、从子。

未嫁从父:
要求未出嫁的女孩们听从父亲的话、不违父命,也要把家里的日常生活照顾周到。

出嫁从夫:
要求出嫁的女孩跟从、服从丈夫。
要视丈夫为“天”,从而遵守“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违”,必须夫唱妇随。

夫死从子:
要求寡妇,守节不嫁、含辛茹苦抚养儿子、一切以儿子为中心,可说是“从夫”的延伸。

转载:网上图像

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妇德:
要注意德行,要有“贞顺”。
“贞”者坚守节操、守身如玉。“顺”者对公婆、丈夫孝顺、恭敬。
有说:做到“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就是具备了妇德。

妇言:
要注意言辞,不恶言、不抢话、不多言、不使人讨厌。

妇容:
要注意容貌,要保持服饰整洁、勤于打扫、讲究个人卫生。

妇功:
要拥有技艺,也指妇女的劳动与工作。
据“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妇女应该奉养公婆、照顾丈夫孩子,
还要懂得勤俭节约生活上的各个细节。

如此看来,封建社会的女孩还蛮多规矩要跟从的呢!

Thursday, June 4, 2009

烧肉粽

转载:网上图像

当我们提到端午节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粽子。
但是如果真正的去问问身旁的朋友,可能他们就对端午节的由来一知半解了。

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也可称为:
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诗人节等。
端,意思是开端、初;故,初五也称端五。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说法,较为人知的就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转载:
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
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
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屈原 转载:网上图像

其他的说法也包括了:
纪念孝女曹娥、迎涛神、龙的节日、
恶日、夏至、纪念女诗人秋瑾、等等。

在端午节里,吃粽子的习俗是肯定少不了的。
据记载,端午节还有很多习俗,包括了:
喝雄黃酒、賽龙舟、在家门前懸鍾馗像、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
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家人也会給孩子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

转载:网上图像

哦,讲到粽子就不禁想起它那热腾腾、浓浓的香味了!去吃粽子咯!

Wednesday, April 8, 2009

清明节

转贴:网上图像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相信大家对这首杜牧的詩,《清明》,都耳熟能详了。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叫踏青节。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雨量会在清明时相对增加,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
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民间也有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转贴:网上图像

自古,清明扫墓的习俗已深入民间每一户家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依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
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其实除了扫墓,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踏青、戴柳、蹴鞠、
植树、射柳、放风筝、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
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要考究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据记载,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
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
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的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
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

无论如何,清明节是个让我们怀念和追思祖先为我们立下的种种事迹的节日。
我们也可借此机会告诉后代们先人们的点点滴滴,让他们有“归根”的感觉在心里。
我也认为,清明节也是让人们体验“孝”的一个节日。

今时今日的“现代人”,你有没有到过祖先的墓地扫墓呀?

Friday, March 20, 2009

二十四节气

在古代的农耕社会,人们都是“靠天吃饭”。
又或者说,农民们依靠农作物为生,而农作物的收成多寡是跟天气变化息息相关。
所以,一年里的好天气将为农民带来更富裕的生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天气的变化往往让人们措手不及。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
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据了解,距今三千五百多年前的殷商,
人们已对天气变化有所研究,也有了[分至]的记载。
[分至]清楚地利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把一年划分为四季。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而每个月有两个节气。
在月售的称[节],月中的称[中气],或简称[气]。

转贴: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

据说,节气是神农氏制订出来的。
古代的中国是个农、渔、林、牧的社会,农民配合这些节气,栽种适时的植物;
渔民也配合节气变化,知道了各种鱼类的成长与出现,而捕获了各种鱼类供食用;
一般人们也配合季节气候的变化,安排各种活动。


转贴:二十四节气表

为了方便记得一年节气的变化,人们就把二十四节气篇成了二十四节气民歌:
(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Thursday, January 1, 2009

人生七十古来稀

常常听到的是[人生七十古来稀]。
意思是形容古时候活上七十岁的老人不多,要享高寿不易。

古时,人们对不同年龄层的人有不同的俗称。
那,除了[古稀]以外,其他年龄的别称又是什么呢?

以下转记了一些古时人们对不同年龄的俗称:

不满周岁 -- 襁褓       
2~3岁 -- 孩提        
女孩7岁 -- 髫年 
男孩8岁 -- 龆年     
幼年泛称 -- 总角       
10岁以下 -- 黄口      
13~15岁 -- 舞勺之年   
15~20岁 -- 舞象之年 

12岁(女)-- 金钗之年
13岁(女)-- 豆蔻年华
15岁(女)-- 及笄之年
16岁(女)--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 桃李年华
24岁(女)-- 花信年华
至出嫁 -- 梅之年
至30岁(女)-- 半老徐娘

转贴:网上图像

20岁(男)-- 弱冠
30岁(男)-- 而立之年
40岁(男)--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 --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 --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 --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 -- 杖朝之年
80~90岁 -- 耄耋之年
90岁 -- 鲐背之年
100岁 -- 期颐

刚好明天我有一位花信年华的朋友生日,在此祝她[生日快乐]、[笑口常开]!